咦,喝茶有技术?当然有。后妃要吃什么,就让自己宫里的膳房准备,能够吃到什么,那就要看后妃的荷包是否富裕了。练什么舌功,这简直是多此一举嘛。在清代,这种政策自然是一种基本国策。但相比之下,清代人口增长,却是近乎三倍。在这一前提下,将清代人口增长完全归结于某一项技术的应用或者某一种政策的施行,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清代后宫的嫔妃都吃什么?

说到清朝后妃都吃些什么,很多人第一想起的应该就是晚清时代的慈禧太后。作为晚清的最高主宰,慈禧太后的日常饮食可谓穷奢极侈,令人瞠目结舌。储秀宫膳房的规制不仅突破了太后寿膳房的规模,甚至越过了皇帝的御膳房。不过慈禧太后终究是个特例,她的饮食并不能作为清朝后妃的代表。清朝时期,寻常后妃的一日三餐根本不可能如此。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很多制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后宫妃嫔按月领工资的“宫例制度”。清朝后宫分成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与答应这些等级,而按照后妃等级的不同,清宫后妃每个月能够领取到的月例银也不尽相同。月例分成实用银钱与各种实用物资两种。以皇后为例,皇后宫中每天提供猪肉16斤,羊肉一盘,鸡鸭各1只,白面7斤8两,甚至米都分成新粳米、高丽江米等好几种。

除此之外,核桃仁、鸡蛋、松子、豆腐、荞麦、香油、蜂蜜等各种新鲜食材调味料等。而不同等级的后妃之间差异也是相当巨大,比如妃位以上才提供鸡蛋,嫔与嫔以下的庶妃日常宫例中并没有鸡蛋供应,如果要吃还要自己花钱。最低等级的答应,每天只供应猪肉、陈粳米、白面与蔬菜,鸡鸭羊肉都是按月供应,像是鸡蛋、豆腐、核桃仁、枸杞什么的,想都不要想。

当然,这些供应的食物并不是皇后妃嫔她们自己吃的,也包括伺候她们的身边人。而等级越高的妃嫔,身边随侍的宫女太监也就越多。很多古装剧都会出现“御膳房”这样的机构,而实际上御膳房是清朝特有的宫廷机构,同时皇宫中的膳房不止一处,除了给皇帝做饭的御膳房,嫔与嫔位以上的后妃、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太妃们居住的寿康宫等都有自己的膳房。

后妃要吃什么,就让自己宫里的膳房准备,能够吃到什么,那就要看后妃的荷包是否富裕了。如今日常能够吃到的食品菜肴在清朝大多都已经出现,来自美洲的玉米、辣椒之类也广泛食用,所以清朝的饮食在历朝算得上最丰富,宫廷后妃的饮食自然也多彩多样。由于严禁后妃干政,清朝不少后妃就在宫廷里琢磨怎么吃。晚清时期,光绪帝的瑾妃常年失宠,在宫廷之中研究美食,永和宫的膳房做出的菜肴甚至比御膳房还要精致。

古代官员正五品是什么级别?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

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

广东饮早茶吃的是什么东西

广东所谓的饮早茶,不仅仅是喝茶而已,而是广东人极其丰富的早餐形式,各种各样的点心供你选择,这也是一种饮食文化,所谓吃在广州,有机会应该来感受一下这个气氛。广州人的早上问候语:你饮着茶未啊,一起去饮茶呀。由此可见,这种早茶文化习惯早已渗透整个广州人的思想。而我也从一个饮早茶的路人变成了一个做早茶的小师傅,从第一次接触广东早茶文化到今天为止,也过去十多年了,也见证广东早茶的一个小变化,成为一个早茶文化分享人。

广东早茶点心,说大了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干点(比如烘培出品、煎炸出品)一个是湿点(蒸笼出品、明档出品),其中湿点包含了大部分的传统点心,像比较出名的:香芋蒸排骨、酱香蒸凤爪、蟹籽干蒸烧卖、陈皮牛肉丸、水晶鲜虾饺、蚝皇叉烧包等,这些都是非常传统而有名的点心,不管在广东还是外地,都是广受欢迎的广东早茶点心。

粗略计算一下,广东点心茶楼里面的点心出品大概有70款左右,各种素菜、荤菜、热菜、凉菜都有,分别有主管、副主管、案板、馅档、煎炸、熟笼、肠粉、明档、单尾、西饼等岗位。各岗位都有自己负责的产品区域,才能完成多达70款的点心制作,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喜欢广式点心的小伙伴可以亲自来广州体验一下哦,来广州可以约起哦。

清朝皇帝喝什么酒?有什么依据吗?

清代宫廷用酒的制度化,始于顺治七年(1650),在内务府下设酒醋房,掌管御酒的酿造及贡酒的管理。记载中御酒的种类很多,如竹叶青酒、玉泉酒、葡萄酒、乳酒以及具有中药成分的屠苏酒、雄黄酒、苦露酒等。玉泉酒是清宫中经常饮用的白酒之一,因该酒用玉泉水所酿制,故名。宫廷中不仅饮用玉泉水,而且用玉泉山水酿酒,玉泉酒一般在春秋两季由光禄寺酿酝署酿造,其配料主要有糯米、酒曲、花椒、酵母、箬竹叶、芝麻。

乾隆朝以后,清宫用玉泉酒的记载很多,有时内膳房还用它做菜。据档案记载:乾隆帝晚膳经常饮用玉泉酒。乾隆时期的一次千叟宴就用了400斤玉泉酒。嘉庆帝有时一次饮用玉泉酒多达十三四两,其一次寿辰设酒宴即用了340斤。慈禧太后时期,每天内膳房用玉泉酒1斤4两。据统计,光绪十年(1884)共用8080斤玉泉酒。 通化葡萄酒为清代宫廷贡酒之一,宫中经常饮用通化葡萄酒。

通化葡萄酒是以生长在长白山的山葡萄酿造而成。据清代史料记载:“葡萄有紫碧圆长之别,一种山产者,实小味酸,有黑白二种,其中小而深黑者,吉林用以充贡。”乳酒亦为清宫用酒之上品。乳酒是用牛乳或马乳为原料经发酵制取的蒸馏酒,这种酒是蒙古人的日常用酒,其酒精含量很少。据《本草纲目》中记:乳酒始于元代。清制,张家口外马群总管、盛京养什牧牛群,每年要送交乳酒2887斤;外藩蒙古每年进贡乳酒9小瓶。

这些酒由光禄寺负责管理,凡宫廷需用,均向光禄寺领取。据《内务府则例》载:每年清宫要向光禄寺领取乳酒160瓶,每瓶13斤8两,共计2208斤。《康熙起居注》记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六月,康熙帝巡幸塞外,赐给随行王、大臣、侍卫以及蒙古王公乳酒,与众人欢聚畅饮的情形。六月二十一日,晴空万里,微风清凉,一望无边的蒙古 草原,数万马匹往来其间,无有边涯。

这一天清晨,康熙帝率领王、诸臣、侍卫于黄幄前阅视马匹、骆驼、牛、羊牧群。随赏赐众臣及王公5000余匹马,并奏乐赏诸臣等乳酒。康熙帝环顾一下王、大臣说:“此酒朕牧群内马乳所蒸之酒,系牧马首领送来,故于阅视牧群处与王及诸臣饮之。今日日色融和,又在塞地,尔等各宽心畅饮。”随遣近侍传谕满洲、蒙古官军,令饮之,众人皆欢然喜悦。

茶艺是什么?一个好茶艺的关键是什么?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句俗语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饮茶习惯在中国已是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茶中含有多种维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脑、利尿等功能,常饮茶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因此茶备受国人所珍爱,也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天然的健康饮料。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以说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茶艺可以通俗的解释为“茶道的表现方法‘’。茶艺的表现过程体现了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和完美结合。茶艺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根据茶道既有的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赋予茶很强的灵性和美感,使之充满了生活情趣,提升了品饮的境界,提高了生活品位。

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展现茶艺的魅力,通常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绿植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巧妙编排,从而给饮茶人以高雅、脱俗、美妙、绝美的享受,使人流连忘返于茶饮之中。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工作学习生活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那沁人心脾的茶香,仿佛在体验内心的修养过程,能感悟出酸甜苦辣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很纯洁的净化和洗礼。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这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不可比拟和替代的。茶艺是一门惟妙惟肖的生活艺术,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创新,使之普及于千家万户中,真正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缺之不可的一种健康的、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

如何细品茶汤?需要分几步?品茶汤有哪些流程?

谢谢头条邀请,欢迎关注小陈茶事。关于如何细品茶汤,村姑陈在小陈茶事去年的原创文章中,曾经写过一篇非常细的文章,包括啜、吸、掂、搅、咂五个阶段,分别从各个角度解答品茶汤的过程,感兴趣的茶友可以具体查阅一下。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中学的时候,很费了一番心思学英语。

那时候我们的发音,还是福州地瓜味的。北方人可能不懂福州的地瓜味,就是舌头没烫平,说“2”会说成“饿”的那种腔调。这样的舌头卷曲度,学英语可是不行的。无论是学英式发音还是美式发音,都能要了外国人的命。为了我们可以学好英语的发音,老师花费了不少心思。最后他发明了一个神器——鹅卵石。我们放学之后,就去河边拾石头,扁圆形的石头,表面光滑的,大小适合含在嘴里的,用于练习发音。

天天含着石头练发音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曹雪芹写贾宝玉衔玉而生,真的不是想象,果然有石头是可以含在嘴里而丝毫不影响外观的。就那样用石头含练法,练了整整大半年,我们班的学生,终于可以发出相对标准的英式发音了。《2》时不时就有朋友来问村姑陈,哎,你文章是吹牛的吧?凭什么同样的茶,你能喝出那么多变化,那么多种香型,我只能喝出一种?言下之意,真的有那么好喝吗?真的啊,喝不出层次和变化来,那是你技术不行。

咦,喝茶还有技术?当然有。种茶,做茶,买茶,泡茶喝茶,每个步骤都需要技术。特别是喝茶,极其需要一条灵敏的舌头。舌头灵活了,才可以喝出茶叶当中的诸般变化,各种滋味。这跟武功招术一样,需要多修练,多学习,才会日益精进。独孤九剑,敌强愈强。欲练神宫,请看下文。喝茶舌功第一式:啜啜这个动作,是喝茶的第一式。

起手式。滚水泡出来的茶汤,因为很烫,所以喝的时候,要极小心,为免烫伤口腔和舌面,我们需要用到啜这个动作。啜,就是把茶汤从茶杯里转移到嘴里。啜,有别于喝。喝,是让嘴皮合拢,形成一个通道,让茶汤从通道中滑向口腔。在喝的过程中,茶汤会直接与口腔内壁接触,如果是滚水泡的茶汤,温度极高,会直接烫伤口腔粘膜。所以,我们用啜。

啜的时候,嘴皮仍然形成一个通道,但这个通道是圆形的,并且,做啜这个动作,需要用力形成气流,让茶汤伴着气流进入口腔。这股气流有两个作用,一是用风力让茶汤降低温度,一是在口腔内壁形成一个气体内圈,茶汤从气流中间通过,不让茶汤直接与口腔内膜接触,阻止烫伤。啜的上述两个功能,就让人可以饮用稍微温度高一些的茶汤,体会到茶汤更加真实的香气。

那些低沸点的香气,便需要在马上冲出来之后不久才能尝到,待汤凉一些,它们便早己挥发,品尝不到了。喝茶舌功第二式:吸这个动作是喝功夫茶的基本动作。吸的原理,就是把舌竖在门牙后,把喝进嘴里的茶汤,用力吸动,振动,让茶汤在口腔中与舌撞击,与齿撞击,形成浪花。吸的作用,是使用力的作用,在茶汤与舌、与齿撞击的过程中,使香气分子加速挥发,大量释放于口腔中,从而令鼻大量地捕捉到茶汤的香气,充分地分析茶汤的香气,得出更加准确的香型分析与判断结果。

吸的时候,声音会很大,一般初学者,不好意思吸出声音来,倒是老茶客,会熟门熟路地发出啜声,如汩汩山泉涌动,大珠小珠落玉盘。其实不要怕吸出声音,唯有大声吸,才显得你专业,懂行。喝茶舌功第三式:掂掂,又叫称重,就是用舌面,掂量掂量茶汤,称出茶汤的重量。这个可能看官们不太理解,茶汤还有重量?当然是有的。茶汤的重量,着重体现的,就是昨天的文章里提到的,茶汤的内容物的多少。

茶汤里的内容物多,那它的重量就重。反之,就没什么重量。而称量这个内容物的多少,就要靠舌面的功力了。喝茶汤进嘴的时候,先不要咽下,口腔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通道,它还具有鉴定茶汤的功能。把茶汤含在嘴里,用舌平面,从舌尖到舌根,托住茶汤,从下往上,轻轻的上抬,做一个“掂”的动作。原理跟把一件物品放到秤上面去称重一样。

你掂一掂,便能感受到这茶汤是有重量的,还是没有重量的。有重量的,说明内容丰富,溶于水的成分极多,是一款好茶。而没有什么重量,那基本汤水寡淡,是一款普通的茶。喝茶舌功第四式:搅搅这个动作,也是用舌头完成的。把茶喝进嘴里后,想知道这款茶汤汤水是否顺滑,那就需要用舌头,以顺时针的方式,在茶汤里“搅一搅”。搅的意思,就是搅和,搅拌,目的是让茶汤与整个舌头充分地接触,充分地感受茶汤的包裹感,顺滑度。

在搅的过程中,舌头会对茶汤的汤感有一个整体的感受。会感觉到淡、浓、稠、滑、诸般滋味。搅的作用,就是用舌的整体,各个面,去感觉茶汤的顺滑度。好的茶汤,因为含有丰富的果胶,会给舌带来一种包裹感,就是你会觉得舌头被一丝缎般薄薄的物质包住了,很舒服。而果胶含量不高的茶汤,便不能令舌头有这种感觉。搅一搅,清汤挂面,十分的通透。

一眼就能望到底的平原,就没有令人探索的欲望了。喝茶舌功第五式:咂在茶汤咽下之后,需要做一个“咂”嘴的动作。就像你吃了一碗超级好吃的牛肉面,不停咂巴嘴一样。茶汤喝下后,还会在嘴里留下一些余味,而这些余味里还有啥感受,便要靠咂嘴来感觉了。咂嘴,上下嘴唇不停交合,舌面也上下顶动,茶汤残留在舌面上,口腔内壁上的滋味,便会给你砸巴出来。

这是感受一款茶茶汤中是否有香气,这些香气是否留香长久的一个硬方式。就像白酒的挂杯香,葡萄酒的挂壁香,是同一个道理。能在口腔中留下极强的香气,咽下很久之后,咂嘴还能咂到香味,这才是真正的好茶。咂,也是判断一款茶的一个补充手段。有时候,我们靠啜,没有啜出来它具体的品种香,便要靠喝完之后的咂嘴,把尾香给咂出来,再通过咂出来的香气,具体判断它的品种

比如一款大红袍,啜的时候,没有啜出来是哪些品种拼配成的,那最后的咂嘴,也许就能通过咂出尾巴上的香气,来辅助判断出它的品种香。留香的长久与否,香气的纯净与否,都需要砸出来。写完这篇文章,发现周末的夜晚再一次来临。喝一碗福州特色的地瓜粥,配一碟糟菜,胃和身都热乎乎的。人间最简单的幸福莫过于此。有人要说,哎,喝个茶嘛,就是图个乐,何必搞得这么麻烦,好像要考级一样。

还练什么舌功,这简直是多此一举嘛。是的,简单有简单的快乐,复杂有复杂的好处。小杯慢酌是一种,大碗牛饮是一种。怎么喝茶才舒服,我们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便好。林妹妹说,我为的是我的心。村姑陈把这些喝茶的方法写得这么详尽,为的是看官们的心。列位看官们学会了喝茶,我才开心。武林至尊,好茶一杯。舌功一出,谁与争锋。

清朝人口暴涨是因为明朝的人痘接种法和达原饮的发明吗?

在我们讨论清代人口增长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清朝人口的总数之巨,远超我国的历代王朝,而且,其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间也并非历代王朝可比。在这一前提下,将清代人口增长完全归结于某一项技术的应用或者某一种政策的施行,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像人痘接种法和达原饮这类防止疫病的技术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瘟疫对人口的负面影响,然而我们却依然要注意,对于历代王朝而言,真正影响其人口总量的天花板的,并不仅仅只有这一点。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述。一、清代人口的总数及增长特点自满清入关一来,清朝总人口数一直处于一种直线攀升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并不稀奇,要知道,明清鼎革之际的战乱,对于中国各地民生的破坏极为惨烈。在这种状态下,一旦社会进入相对稳定的态势,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并不稀奇。譬如从秦末乱世中建立起的汉朝,于南北朝割据时代统一的隋唐,乃至宋元明三代,其建国之初,皇朝于十室九空的战乱中建立,初代帝王十年生聚,总会使人口增长。

不过,清朝的人口增长速度却令人咋舌。自顺治朝以来,清朝的统治就趋于稳定,到了康熙时期,其人口就开始逐步恢复到明代巅峰时期。而这种增长速度,到了18世纪的乾隆统治期间,也未曾放缓,截止公元1741年(即乾隆6年),全国总人口已达1亿4千万。注意,这还仅仅只是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若是算上历朝历代均无法避免的“黑户”,这一数量很有可能会突破1.6亿。

而在这之后,清代人口数量继续保持百分之二的增速,于乾隆27年、乾隆55年分别突破2亿、3亿大关。所谓康乾盛世,就有着这种人口红利的因素在内。然而,这种增长态势并未因盛世的到来而消退,直到道光年间,中国的人口已经到达4亿。这边底定了近代中国人口总数的基础。可以看出,在清代,人口的增长并未如往昔朝代一般停留在1亿大关,甚至可以说,直到其数目到达4亿,若有若无的条件桎梏才最终出现,而此时,已经到了清朝的中后期。

二、清代人口爆发性增长的原因1、“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清代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始于康熙朝。这是因为,自康熙元年起,康熙皇帝就定下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基调。为此,康熙皇帝曾经多次下旨免除天下赋税钱粮,根据统计,整个康熙时期,全国共免减钱粮赋税“共万万两有余”(《清圣祖实录》)。而到了康熙晚年,这项政策还再次被确立为永世之政,“嗣后滋生户口,毋庸更出丁钞”,这意味着,在康熙51年下达这封诏喻后,清朝许诺不再对多余的人口增加赋税。

于是,那些曾经隐匿户籍的“黑户”纷纷重新入籍,从这点来说,康熙年间增加的人口中,除了部分新生儿童以外,还有不少是之前的逃户。而除了减少钱粮的压力外,为了防止清代出现前朝贵族、士大夫圈地扰民之弊政,康熙帝还曾经多次下令禁止圈地,并将皇室土地交由民夫耕种,此类田地被称之为“更名田”。可见,其所属已经由皇室转化为农民个人。

可以说,清朝康熙年间对于赋税制度的改革和对于圈地运动的制止,对于人口的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新大陆作物的传入在清代之前,为了获得足以供给新增人口的粮食,统治者最为主要的策略是开垦耕地,以此来减少日益增多的人口负担。在清代,这种政策自然是一种基本国策。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当时的垦荒规模就会发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虽然出于上述目的在境内进行了大规模垦荒活动,甚至在边疆地区需找耕地开发,但是清代的耕地面积增速却并未如人口增速一般呈爆发性增长。

尤其是在康熙晚期,清代的垦荒开发已经进行到了极致,但是,相对于已经达到明朝巅峰时期的人口来说,这样的增量依旧显得杯水车薪。据统计,清代耕地面积从顺治年间的将近五亿五千万亩,增加到了嘉庆年间的七亿九千万亩,其增幅接近四成。诚然,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已然实属不易。但相比之下,清代人口增长,却是近乎三倍。

这种增幅并未因人均耕地的相对减少而放缓,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耕地的单位亩产量开始增加,蕃薯、玉米、马铃薯这类“不与五谷争地”的食物开始由美洲引入中国。以番薯为例,《甘薯疏》中曾盛赞其“亩收数十石”,相较于没有化肥等技术支撑下,仅有一石或数石收获就几乎是邀天之幸的传统作物来说,甘薯(即番薯)的亩产量,几乎是质的飞跃。

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些夸赞之说不乏溢美之词,比如《三省边防备览》就夸张的说玉米的产量为“种一收千”。但是这些作物对于单位亩产的提高是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类似玉米之类的作物,由于本身耐旱高产的特点,一些土地贫瘠的地区也可大量种植。对此,各地官员及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深有体会:“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玉米),俗呼包谷,山农之粮,视其丰歉‘’。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代的耕地压力,并为清朝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质保障。3、新增的防疫手段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疫病造成的损害,有时要远远高于战争带来的影响。三国时期,中国的人口之所以剧烈减少至汉末的一成左右,除了频繁的战争导致的民生凋敝外,也与当时在中国屡屡爆发的疫病有关。而在欧洲,曾经屡次肆虐的黑死病更是几乎夺取全欧洲尽三分之一的人口。

有一点更是至关重要,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该地区爆发疫病的概率便会激增,从这点上来说,疫病是古代社会人口无法进一步增加的天花板之一。而明末清初之际,人痘接种法这种预防天花的重要防疫手段开始流行起来,自此之后,除了隔离病人听之任之以外,更加积极主动的防疫之法终于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长期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病也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

而相比之下,达原饮同样是一种有助于抑制对应疫病的防治手段,而槟榔、草果、甘草等药,也并非难得之物,这种廉价、易得的防疫药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代的人口总量。三、结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清代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和史无前例的总数,是由种种原因共同产生和维持的,与其说它是某一项政策或者某一种技术进步独立促成,多种因素的共同合力似乎才更加具有说服力。


文章TAG:品饮  平民百姓  王公贵族  饮料  清代  清代出现什么品饮技术  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流行饮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