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历史上也曾经是国际茶出口地和茶叶贸易大国。茶产业目前主体是农业。首先,宏观的茶产业发展应该是政府考虑的事情。所谓产业,一定是个产业链的概念。这里主要从茶企的角度来看,因为企业才是整个产业发展的真正主体。个人认为,文化是人赋予的一种意义或是形式美学。
茶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个人认为,文化是人赋予的一种意义或是形式美学。世间万物,在低等级动物眼中都难以产生意义感,只有人类的智慧,能够理解并去创造一些独特的理解与形式,而茶文化在所有生活形式美学中,是抽取美学意义最多的。文化是伴随无聊而产生的,无聊的时候,喝喝茶,就开展想像——怎么喝才更有感觉,更有逼格,更能放松,更受教益。
于是,原来就来单纯的一饮而尽,就被不断增加上去种种的讲究:茶道、茶艺、香道、花道、茶服、茶点,延展开来,就无边无际了……如果说讲到茶文化的意义,展开来说,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讲茶史、茶类、茶制作、茶饮用等,第一类都可以讲一天,这里我不想这样理去理解。我想抽取掉这些繁琐的增加项,剥离出最核心的部分——人之所以喝茶,可以分为刚需与非刚需,刚需是主动产生了保健意识,为了有一个好的身体而坚持天天喝茶;但另外一种非刚需的部分,则是喝茶的讲究,既茶文化,文化则是闲来无事,吃了撑的形而上的事情,是精神上的追求。
关于这个,我觉得《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上,有一情节最能说明问题,无论是高官达人,还是屠夫走卒,都是为生活所奔波的人,但在一杯茶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这就是茶道奉茶的公道精神。而爱茶的人,他这一天,无论有多少烦恼与不顺,端起一杯茶,以及喝茶的这一小段时光,就可忘却一切,回到他属于自己的天地,回到追求快乐的最本质状态,这就是茶赋予人的全部意义……。
中国茶产业大趋势,将会是如何?
2018年中国茶叶市场现状全国茶叶种植面积4800万亩以上,产量280万吨,其中绿茶155万吨,红茶29万吨,产值2100亿元,茶叶产值每年增长12%左右。茶叶产业未来增长最快的应是白茶,因现在占比较小,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同时较易储存并得到一定增值,也有一定的金融属性,白茶中的特殊产品最有储存价值,如生态白茶、有机白茶、野茶的小白等市场稀缺产品;二是武夷岩茶,被茶叶市场认定为高端茶的武夷岩茶,也是由于前期占比较小而近几年种植面积大幅扩张,产量每年增长超30%,市场推广营销力度不断增大,所以未来十年仍然会有较大的增幅;三是红茶,市场较为平稳,应有小幅增长,增长部分会集中于新产品和优特稀缺品种上;四是普洱,生普较熟普更有价值,特别是古树茶等不可多得的产品,熟普和其他普通普洱将不太乐观,前期炒做过大炒做时间过长,市场存量巨大,产供大于需求所以风险较大;五黑茶命运与普洱差不多,近几年也有一定的炒做,后期不太看好;六绿茶产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一半,由于市场的快速流通,部分市场被别的茶类取代,市场份额将有一定量的减少。
感谢头条邀请!茶叶产业,从茶园到茶台,我认为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看,具体如下:首先,前段的种植和粗加工环节,应该属于农业。茶农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加工成毛茶,卖茶叶获得收入,这个和其他的农产品没有什么区别。其次,加工环节,不同种类的茶叶的加工方式不同,所采用的设备工艺不同,整体应该属于轻工业的范畴,农产品加工。
再次,销售环节,涉及广告推广、产品包装、饮料加工、仓储物流等等,应该属于服务业的范畴。最后,某些茶叶有一定的文化属性、收藏属性、投资属性,这又属于投资收藏行业了,这个行业里面,茶叶必须要有其文化属性、艺术性等等,茶叶已经从农产品衍变成了金融产品,是非常大的跨越,但是门槛也是比较高的。还有就是,茶叶一直以来都是换取外汇的重要经济作物,这是很多行业不具备的一个能力。
如同房地产可以带动钢铁、水泥、建筑、租赁、房产交易、商业等行业的发展一样,在笔者看来,茶叶也一样具备带动其他行业的能力,比如经济不断增长的云南、福建、浙江等,茶叶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视,茶山被开荒种植,化肥农药行业,加工制造业,餐饮旅游业,仓储物流业,投资运作等等,因为小小的一片茶叶,拉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而且大多数行业还是自然环保的,青山绿水、黄金遍地。
不可否认,茶叶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内市场,整体已经到了比较饱和的状态,茶叶的出海外销,势必是未来增长新的引擎和方向。树立国际品牌,把产品标准化、优质化,打入国际市场,去慢慢蚕食xx姆、x顿等国际巨头的市场,假以时日,中国茶叶会像美国可乐一样傲视快消品的世界品牌之林,为祖国繁荣昌盛和文化输出做出更大的贡献。
写在最后,朋友们聊天常说最好烟酒糖茶四不碰,在我看来,找到市场的点,提供合理的产品和服务,这个产品成功的机会就会很大。早年前挣了钱的人,归隐田园、闲云野鹤,多是小农思想作祟,小富即安;但是行业的大发展,还是要一些家国情怀的商人站出来,不然就会被周边的国家抢去了风头,跟着别人的节奏起舞,难受不说,还得仰人鼻息,站不起来,这样不好。
请谈谈如何看待茶艺文化,茶艺文化又该怎样发展呢?
茶文化最早出现在中国。远古时期,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采集草药,并亲口尝试各种草药。有一次,神农氏尝到一种有毒的植物,疼痛难忍,慌忙之中吃了一片叶子,想不到疼痛就消除了,这片叶子就是茶叶。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树起源于中国”这一论断得到了茶学界的普遍认同,有关文字资料显示,我们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茶学者和植物学家从史料记载、野生茶树的分布、茶树的进化历程、茶树的分布规律以及西南地区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茶树最早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结论。随着对外交流的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特别是在强盛的唐朝时期,各国都前来学习大唐文化,更是掀起了茶文化传播的高潮。公元763年,年轻的陆羽对自己的《茶经》作了一次修订。
《茶经》出现后,天下逐渐尚茶成风,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其他茶学的专著。可以说,专业为茶而著书,始于陆羽;茶事得以流传世间,也始于陆羽。不过,虽然中国茶园的总面积很大,但是单位茶园面积的产量却不高,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说明中国茶树种植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只有茶树的种植水平和茶叶的制作水水平提上去,中国的茶业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普洱茶的发展分析和未来趋势预测普洱茶市场内地的发展简单的划分:1.1997~2007;以大厂为主导,以茶叶嫩度为评级质量标准,为拼配技术为主,产业的主导权在茶商。此时期的普洱茶非常容易出现金融品属性,一是由于拼配的原因,容易做到标准化,不再是一山一味的差异化;二是由于以嫩度为质量标准,大量的台地茶被使用(80年代种植的台地茶大量开始供应),造就量产和质量均匀,而且品饮质量较差;三是大厂主导,容易品牌化。
标准化、大量化、品牌化,这三点造就这个时期的普洱茶更多表现为金融属性,普洱茶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喝的。最后泡沫破灭最后崩盘,大厂进入未来失落的10年。2.2008~2018;中小厂主导,以树龄、地域(山头村寨)来区分质量,讲究一山一茶一味,讲究纯料古树山头茶为主 ,拼配也讲究乔木拼配和不同山头间古树拼配,产业的主导权在茶农。
这个转型时期,大厂无法全面跟进,是被市场抛弃的十年。一是古树和山头茶的产量无法满足大厂生产需要,二是大厂需要放弃擅长的拼配优势,这就放弃自己构筑的竞争优势,古树纯料,相对降低工艺要求,很大程度取决原材料质量,所以无法超高定价;三是无法做到产业定价权,也就无法做到品牌溢价,甚至会损害品牌价值,随着原料端的暴涨,大厂的客户基础和产品定价无法完成转换。
四是,大厂是上轮泡沫的制造者和最后坚守者,根本无法转身和抽身。所以本质上在这轮名山古树,大厂无法跟随,中小厂由于船小掉头快,叠加轻资产运营,生产外包和销售电商化,同时,茶品质量被追随,降低品牌热度时刚好符合中小厂的生存空间需求,虽然古树茶时代的利润不断的被转移到茶农手上,良心茶商只能通过不断发现价值洼地的新古树茶趣赚取差价,或者年份差异 或者原料的涨价带来过往产品价值提升,也有通过拼配技术(不同山头、季节、大小树)来降低原材料涨价的影响。
但很多不良商家就是造假,以次充好,乌烟瘴气。这个时期的中小厂商由于不掌握产业定价权,又没有强大品牌溢价,只有高质量客户转换红利,后期这类客户直接自己冲茶山做茶又带来影响,叠加价值低洼原料区不断被挖掘减少,也慢慢日子难熬了。只有几家少数开始做大,这也符合产业不断集中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大厂是被抛弃的时代,中小厂是薄利多销无品牌无行业定价权的时代,而受益的是茶农,真正受损的除了厂家,还有销售终端茶叶实体店和政府。
普洱茶未来发展一是肯定会走提高质量的品牌化,原因就是一是好品质是客户要求的,好产品必须是原料好工艺好仓储好,这在以前这些存世天价的茶品可以验证,所以未来市场会选择以大小树乔木为原料,以拼配技术为核心进行较大规模生产和品牌建立。大小树乔木和拼配技术这是能解决一部分产能不足问题,质量提高问题,质量一致性问题。
回到古人做法。也解决了普洱茶一部分的金融属性问题,一小部分这功能,其实有利于流通变现,又不会出现暴力炒作。二是熟茶化趋势,原料上也越来越追求乔木混采来提高熟普质量,熟普本质上也是拼配,并通过发酵达成产品口感的一致性,解决较大量和品质一致性问题,既照顾到品饮要求,又考虑到金融属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三是行业集中品牌化,以前走的是以茶叶嫩度划分等级的品质一致化问题,以后通过相同山寨的乔木混采达成品质一致性,和通过拼配达成多山头品质的一致性问题。
有量就有大厂的天下,有品质的标准化,厂家才会有从茶农这里转移过来的话语权。大厂有品牌,才会有品牌溢价权。最核心的是政府会积极推动这件事,这从最近的引进国企资本进茶山可以看得出来,政府联合资本进茶山,最大的目的就是税收不会流失,现有的模式是茶农得益不交税,茶商效益不好交不了税,嘿嘿?,地方正缺钱呢。这些成本最后是终端客户承担一点,茶农承担一点(就是交给茶商的毛茶价格低了,表面上茶商在交税)。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你觉得中国茶产业应该如何快速发展,做到更好更强?
这个问题太大了。茶业的每个环节、每个部分、每个从业者对茶产业的发展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这里主要从茶企的角度来看,因为企业才是整个产业发展的真正主体。整体来说,中国的茶产业正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不错,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历史上也曾经是国际茶出口地和茶叶贸易大国。近代以后,中国茶业在产业化和商业化方向上一度被英国超过。
直到几年前,还流传有中国七万茶企的产值抵不上一个英国立顿公司的说法。不过近年来中国茶业的发展一直比较快。茶叶产出的规模和品质逐年提升,茶消费市场逐渐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提升和国力的强大,中国茶业在国内和国外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即将进入新一轮产业爆发期。首先,宏观的茶产业发展应该是政府考虑的事情。茶产业目前主体还是农业。
全世界的农业,迄今为止,没有政府的扶持很难发展好。茶业也不例外。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说,政府扶持与政策引导,都是中国茶业必要的发展条件。目前,中国茶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基本都是农业大省,而且政府对茶业足够重视与支持,如福建、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浙江等。茶在农业中,属于高附加值的经济型农业,对政府来说,政策投入与产出性价比非常高,容易出政绩。
其次,具体到市场化的茶产业,每个茶企应该更多地从产业化竞争的角度来考虑。近两年来,几乎所有的茶企都感受到了市场转型的迅猛冲击。一是在线电商渠道对传统经销渠道的所谓降维打击。二是十八大以后的政府转型,大大减少了传统茶企的主要客户群。三是新兴年轻消费群的成长,带来完全不同于商务消费群的快消需求。传统茶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当前,只有从茶产业发展的高度、产业化竞争的角度来看茶企发展,才是一个茶企能实现真正可持续的长期发展的正确思考方式。所谓产业,一定是个产业链的概念。现代茶产业,正在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上不断延伸和分化。茶业上游,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是主要方向,一些大型资本已经进入茶业,如联想、和君、阿里等,已经在生产领域发力。
茶业中游,专业的包装设计、市场策划、管理咨询、在线运营都已经出现了专业配套公司。茶业下游,分销平台、新型门店、个人微商等新的销售方式不断涌现。茶企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对产业链上的这些变化和趋势都要及时了解和把握。茶企发展,管理层是关键。目前国内大多数茶企的负责人还属于第一代创立者。茶企管理层还处在新老交替的阶段。
从近几年行业热点看,反而是学习能力更强、从零开始的年轻创业者,以及富有商业经验、跨界进入的企业家,更能把握和开拓茶业市场。喜茶、小罐茶的阶段性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的茶业链上的茶企大多规模较小,年产值或销售额在数百万至千万之间,基本都是从产到销一把抓。在国内市场迅速一体化的今天,相比其他行业,茶企的这种经营方式几乎是效率最低的。
茶企做好本企业最擅长的主业,其它的尽可能与外部合作或外包,才能让企业的资源投入实现最大化产出。产业升级,竞争升级,品质决定价值。对于茶企来说,规模化是相对优势,标准化才是绝对方向。简单说就是茶企要在茶产业链中:明确茶企的定位,打造合适的团队,生产过硬的产品。中国现在的七万个茶企,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很可能只剩下七千个,甚至更少。
站在产业化竞争的高度,茶企必须在三个方向发力:重建渠道、全媒营销、整合服务。一、重建渠道。传统茶企的渠道是什么?一部分直接销售,一部分走批发市场,一部分走超市卖场,一部分走零售门店。现在传统渠道不够用了,必须拓展新渠道。二、全媒营销。传统茶企对营销的理解,基本还是展会、广告和在线推广,本质上那只是推销。
现在推销成本太高了,必须从推销转营销。三、整合服务。传统茶企的服务,基本以产品销售期间的面对面服务为主,一般产品售完,服务结束,很少有后续。现在的完整服务要包括售前、售中、售后。传统茶企,无论规模大小、或是在茶产业链中处于哪个环节,重建渠道、全媒营销、整合服务,都是必须采用的市场策略。即便是产业链上游的茶业院校、研究机构、下游的零售门店、培训机构,同样离不开这些策略。
文章TAG:产业 文化 团队 什么是茶产业文化化 茶产业团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