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宋代受唐代茶圣陆羽茶经的影响,文人士大夫权贵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行酒猜灯谜。斗茶令之行茶令所举之故事及吟诗作賦,要与茶文化紧密相关联系以助兴增趣。

宋代的“斗茶”是怎么个斗法?

要说清楚宋代的斗茶,需要先说宋朝的点茶。而要说清楚点茶,则需要先说宋人所用的茶叶。我们现在所饮用的茶叶,叫做散茶,是一片一片的,由新鲜的茶叶经过炒青而成。烹茶时用开水直接冲泡。这一烹茶方式是元朝以来才流行开来的;而宋朝人所喝的茶叶,叫做团茶或者末茶: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这就是“团茶”了;在制茶过程中,茶叶如果研而不拍,则是“末茶”。

宋朝烹茶的时候,过程很复杂:先用茶槌将茶饼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还要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茶末研好之后,便可以冲茶了。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马上调茶膏,每只茶盏舀一勺子茶末放入,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然后,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笕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

这个烹茶的过程,就是“点茶”。斗茶就是比赛谁点出来的茶汤更好。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色是指点出来的茶汤色泽,“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金又次之”;浮则是指茶沫,要求点出来的茶沫乳白如瑞雪,并且咬盏。所谓“咬盏”,即茶沫如“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当然,要做到茶汤纯白、茶末咬盏,对茶叶、水、火候的要求都很高。

建盏在宋朝的时候是喝茶用的吗?

宋代受唐代茶圣陆羽茶经的影响,文人士大夫权贵斗茶之风盛行。风流天子徽宗赵佶亲撰:大观茶论:,极其讲究茶道。宋代的斗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茶艺技巧非常高雅。斗茶即,比赛茶之优劣,又名斗茗,茗战。斗茶,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每年清明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场所多选择在幽静雅洁临水的茶室,前后两间,前厅店面阔大为斗茶场后间作为煮茶用厨房。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以茶新为贵水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三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斗茶令之行茶令所举之故事及吟诗作賦,要与茶文化紧密相关联系以助兴增趣。由于宋人喜喝白茶,故选择建窑黑釉建盞为盛茶汤之容器,黑白相映十分之分明,茶汤色纯白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負。斗水痕,茶叶碾趼细腻,点茶点汤,击拂恰到好处,茶汤花勻细火紧咬盏沿,反之汤花不能咬盏.很快散开,露出水痕,这便输定了。

茶百戏是文人士大夫崇尚喜爱的一种茶文化活动,即将煮好的茶汤注入茶碗中,使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如山水云雾,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很高的沏茶技艺。对这些斗茶的要求.福建建盏在器色,器形及瓷釉结晶斑纹,如免毫,油滴,蔗鸪斑等恰好滿足了斗茶的要求,建盏成为宋代斗茶的最好用具。謝邀!个人认识仅供参考。

古代斗茶如何“斗”?怎样分出胜负?

感谢邀请。我是征哥哥视觉,一位专注于文化领域的头条创作者。一说到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比赛吧,比如斗鸡斗牛等,那么什么是斗茶呢?斗茶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茗茶比赛,来确定茶叶的好坏高低,是古时候文人雅士之间的一种休闲雅玩活动,具有强烈的比赛色彩以及趣味性和挑战性。如何斗茶呢?在古代,斗茶既可以两个人斗,也可以是三五人或十来人的团体竞赛。

而斗茶的场所一般是在专门的茶楼茶叶店,或者是在专门的斗茶场所。它的比赛规矩很简单,就是大家将各自的茶叶分别煎煮,然后共同轮流品尝,各自进行评价,以此判断茶品的优劣。斗茶优劣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标准也很简单,就是看汤色和水痕。什么样的汤色好呢?越白越好!如果出现清白、灰白或者黄白等杂色,就说明茶的制作工艺不到位,或者是茶叶的鲜嫩度不够。

在古代,采茶一般是五更即起,辰时即归。换句话说就是在太阳升起来之后就不要采摘了。采的茶叶也要分为小芽、中芽、紫芽等,进行区分和挑拣,之后才能够进行蒸青压榨和造茶等工序。如果茶汤偏青或者是偏灰的话,说明在蒸青的时候火候把控不当;如果是茶汤偏黄,说明采摘时间不对;如果是茶汤偏红,说明后期烘焙的时间把握不好。

因此,颜色是越鲜白越好,如果出现了其他杂色,那就注定斗茶会失败。如何依据水痕断优劣呢?主要是根据水痕出现的早晚时间,出现的时间越晚越好,越早越差。所谓水痕是因为古代的饼茶是需要调制研磨之后烹煮。如果研磨的时候比较细腻,煎茶时茶汤的出现汤花就比较匀,可以紧紧的咬住茶盏的边缘,久久不散。这就是古代点茶冲泡方法中的“咬盏”,非常的神奇。

古代喝茶要“斗茶”,这“斗茶”如何斗法?

中国是茶的故乡,传说神农尝百草时即用茶叶来解毒。茶作为一种产业,西周时,开始萌芽;西汉时,逐渐起步;三国魏时,张揖撰有《广雅》,是记载制茶、饮茶方法的最古老典籍;晋至南北朝时,茶发展较快并得到很大普及;隋唐时,制茶业、茶叶研究、茶文化等均获得极大发展,茶真正成为举国皆嗜饮的重要消费品,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宋时,茶业又有新的发展,饮茶之风更盛,名茶产区出现了“斗茶”这种品茶方式,有些寺院也常举行“斗茶”,游人香客均可品尝。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牙(宋本作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宋本作于)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元时,制茶工艺又有重大发展,“斗茶”风俗已深入民间。元·赵孟頫《斗茶图》明清时,“斗茶”等茶文化已与现代相同。

中国历朝历代,均有不少与“斗茶”相关的诗文,坯逆翘楚选取一些窃以为经典的,分享给题主及感兴趣的朋友们。宋·苏轼《月兔茶》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宋·范仲淹《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宋·范成大《题张氏新亭》烦将鍊火炊香饭,更引长泉煮斗茶。宋·袁说友《斗茶》截玉誇私斗,烹泉测嫩汤。稍堪肤寸舌,一洗苋藜肠。千枕消魔障,春芽敌剑铓。年年较新品,身老玉瓯尝。宋·毛滂《谢人分寄密云大小团》家贫点茶秪匕箸,可是斗茶还斗墨。宋·王之道《和邹进士》坐逢石鼎应联句,箧有龙潭敢斗茶。宋·白玉蟾《冥鸿阁即事》睡云正美俄惊起,且唤诗僧与斗茶。

元·虞集《题蔡端明苏东坡墨迹后四首·其一》晓起斗茶龙井上,花开陌上载婵娟。明·王世贞《青玉案·闺怨》踏青人远,斗茶时近,滋味如中酒。清·吴敬梓《桂枝香·望九华》念客里、风光不恶。又斗茶时候,红莎绿蒻。何日丹炉,锻灶结庐林薄。近现代·彭靖《江山梦醒曲》词坛百辈谁堪伍?患难同心,文章知己③,犹胜斗茶侣。当代·黄绮《蝶恋花·其九》新岁人家如火市。

蜡散轻烟,花雨从天坠。闲赌聪明居一位。斗茶行酒猜灯谜。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八·露兄》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余喜之,名其馆曰“露兄”,取米颠“茶甘露有兄”句也。为之作《斗茶檄》,曰:“水淫茶癖,爰有古风;瑞草雪芽,素称越绝。

特以烹煮非法,向来葛灶生尘;更兼赏鉴无人,致使羽《经》积蠹。迩者择有胜地,复举汤盟,水符递自玉泉,茗战争来兰雪。瓜子炒豆,何须瑞草桥边;橘柚查梨,出自仲山圃内。八功德水,无过甘滑香洁清凉;七家常事,不管柴米油盐酱醋。一日何可少此,子猷竹庶可齐名;七碗吃不得了,卢仝茶不算知味。一壶挥塵,用畅清谈;半榻焚香,共期白醉。

宋代人喝茶要打出点出泡沫,泡沫到底指的是什么?

宋代人喝茶要打出点泡沫,这个泡沫也叫汤花,是茶的精华。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好意思,本人是有茶艺师证的人哈,所以在高级茶艺师的学习过程中刚好学过唐煎宋点,而且这一块可是重点啊。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所以宋朝的饮茶方法在唐代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宋徽宗赵佶的书《大观茶论》在茶文化上有一定的地位,这个知识点基本上在每次茶艺考试的时候都是必考题哈。

宋代因为皇帝就喜欢茶,所以从皇帝以下的达官贵人,老百姓们都喜欢饮茶,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之优劣的斗茶,也称茗战。斗茶既为斗,就一定要决出胜负。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茶的香、色、味。汤色就是茶汤的颜色,当然茶汤以纯白如乳为最好。汤花呢就是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的色泽和汤色的颜色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乳白为好。

宋代的茶,一般是福建建安所产的白茶,斗茶所用的茶盏以福建建安产的兔毫盏为最佳,水也有讲究,泉水最好。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所以,好茶好水好茶器,才有好的心情品茶和斗茶。斗茶时用茶筅击打茶汤,快速击打,我们在实习操作的时候,一般动作跟写英文字母w差不多,不能用茶筅转,转的话很难打出汤花,水平高的话可以在汤花上击打成画或者文字,就跟有人喝咖啡时咖啡上的图案差不多,非常的奇妙,不过,确实很难,这个就叫做茶百戏,现在已失传,我们只能从古代文献记载当中感受这种高超的技艺了。

同为茶文化兴盛的朝代,宋代喝茶与唐代有什么区别?

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从著名的陆羽的《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茶在当时唐朝社会以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唐朝人烹茶用一个小鼎烧水,在鼎里直接放入茶叶,再加入食盐、生姜、橘子皮、葱、薄荷等调味品,总之想放什么放什么,然后煮熟饮用,跟我们现在熬稀饭、煎中药差不多,叫做“煮茶”。

《茶经》是唐代中叶时期的著作。我们来看看书中的内容:陆羽《茶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意思是说: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

每样制作、储存、泡茶都不一样。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放些小玩意调调味。这些倒是没什么稀奇的,但是陆羽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他说的这个和我们今天喝茶是截然相反的,我们今天都是要过滤掉茶叶的沫子和残渣的,怎么陆羽说这样做无异于沟渠废水呢?原来陆羽这里讲的不是普通的茶,是抹茶,抹茶是要把做成茶团的茶叶磨成末然后放到汤锅里烹茶(当时叫作烹茶或煎茶)锅中就会出现泡沫,当时的人管这个沫子叫沫淳,唐朝人喝的确实就是这个叫做抹茶的东西,不过有的人觉得这就和羊肉汤上面的血沫子一样得打掉,别人当作废物的东西,陆羽却把它当宝贝,所以告诉众人千万不要把沫子打掉,可是唐朝多数人是不喜欢沫子的,不然陆羽也不用这么强调,这个沫子的薄厚多少具体看你磨的程度以及茶叶末的量,还有就是水的温度。

唐朝喝茶宋朝人的点茶宋朝人喝茶的习惯虽然沿袭唐朝人的传统,在唐宋期间中国人基本上是喝抹茶的,但是宋朝人不加调味料以及那些葱姜蒜什么的,并且北宋时的人们可不像唐朝人不喜欢茶沫子,那时候的人特别喜欢这个沫淳,也就是说这时候大家体会到了陆羽说的沫子乃茶之精华。刚才我们说,唐朝的抹茶是用汤锅煮茶沫的,然后加点调味料就可以喝了,宋代虽然也喝抹茶,但方式不一样,他们管这个叫做点茶法,我们可以从蔡襄的《茶录》记载中看到他们的点茶方法教学:蔡襄 《茶录》点茶篇: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点茶的原料就是茶粉,如果没有,那先得把茶叶用烘焙的方式烤干,用石臼去碾碎,然后用茶碾去磨粉,越细越好,最后再用筛子去筛,把一些大颗粒筛选掉,只留下最细密的粉。

第一步:用勺子把茶法加到茶碗里,加少许热水并轻轻搅拌,搅成糊糊状的粘稠物。第二步:搅的差不多了,再往茶碗里续水,不要太多。此时拿出像是搅拌器一样的东西,古人用的是竹子做的小扫把,叫做茶筅。用这个东西贴着茶碗的碗壁,一只手拿碗,然后开始转着圈的搅拌,并且一定要击打,不击打是出不了泡沫的,直到茶糊搅拌均匀。

第三步:然后再续热水,继续用茶筅搅拌,但是这时候要注意,一旦你的手法不对,就不出沫子了,技巧是贴着碗壁转圈,搅拌的速度要快,击打的力度要减轻,不然不利于泡沫的产生,这个过程中茶汤会泛起越来越多的泡沫,泡沫会越来越厚,本来是青褐色的茶汤会变得越来越白,击打是为了让空气进入茶粉和热水的混合物中,这就是泡沫产生的原因。

第四步:继续加热水,加满,然后用茶筅轻轻搅动,这个过程就是把大的泡沫往小打,打的非常细,最终泡沫就像是牛奶一样。这个过程大概要半小时,做出来的茶你可以选择直接喝,也可以选择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之前微博有很火的藕粉冲泡,有的人能冲出膏状,有的冲不出来,很能说明,这是一个技术活!但如果这事情给宋朝人来做,那简直就是小儿科,他们不仅会冲茶,点茶,就是我上面说的步骤,可是这个沫子既然很好玩,为什么不玩彻底呢?所以宋朝人用这个泡沫来拉花,水平很高,各位应该见过咖啡店或者奶茶店的那种拉花,实际上就是在把沫子和奶油混合做出图案,宋朝人没有奶油,但是仅凭茶沫子,他们也能玩出花样。

试想,玩花样就得想办法让这个沫淳不要散,至少也得保持到你做完造型要喝它的时候再散,唐朝人为什么玩不出来?第一就是陆羽说的,唐朝人不懂沫子的宝贵之处,第二就是唐朝人用汤锅煮,在沸水之上,沫子很难保持,而且量会很少的。所以宋朝人想的办法就是我前面说的,不用锅煮,而是在茶碗里用水把茶粉打成膏,然后往茶膏里慢慢注水,然后不断搅拌击打,就会出很厚,很白的沫淳,如果技术好,完全可以达到奶油的白色,这时候你再去对泡沫做造型。

在日本的抹茶道里,很能还原宋朝人的这套手艺,但是有点区别的是日本的那个抹茶是很苦的,宋朝这个是偏于滑润的口感。后来到了宋朝,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还有文人士大夫都喜欢点茶,不仅是国外做生意的商人对茶叶有大量的需求,就连寺庙的禅院的僧人,道观的道士,他们也都喝茶,僧人喝茶主要是打坐需要,提神悟道,并且喝茶在禅宗那里是有仪式的,这一点被遣唐使带到日本,进而发展成为了茶道

日本的抹茶道就是因为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的抹茶道诞生于400多年前,在我国宋元时期前面我说的那个点茶法的吃茶方法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抹茶道内容的主要形式,他们也是把茶叶磨成粉末,然后用开水冲泡再用茶漏搅拌至打沫,不过那个东西非常的苦,各位还是要小心尝试。客人会流连于繁琐的茶道礼仪与仪式中,同时感受抹茶道的仪式魅力,和整场的舒服感。

宋朝人斗茶宋朝人不仅喝茶,还有比赛,就是所谓的“斗茶",起初是皇帝和士大夫阶级,后来就是全民斗茶,用宋徽宗在自己的《大观茶论》中这样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全民皆茶,他们的斗茶比赛的过程就是我前面说的四步骤,考核标准就是看谁泡沫打得好,也就是所谓的拉花,茶碗是黑色的,泡沫是白色的,所以就能形成很好看的样子,另外还可以画图案,当他们用茶筅击拂茶汤产生泡沫之后,就能用长嘴壶和碎茶叶在茶盏中点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可以画花、鸟或者鱼,和今天咖啡馆玩的拉花没啥区别,只是宋朝人的这个难度高一点。

图案做好了之后,俩人开始比谁的泡沫持久,端着茶碗就等着看谁的泡沫先散开,看谁的碗里先露出茶水,特别有意思,当然了这其中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谁的沫子比较白,谁的茶汤比较白,这个白说明你在做点茶的过程中手艺比较好,大家想想我前面说的那四步骤,每一步的衔接和手法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宋徽宗,他很有一套手法,他在《大观茶论》中讲到点茶的程序有七个步骤,就像是你看菜谱一样,我们看下他原文是如何讲的:点茶不一。

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

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大观茶论》这是他讲的七步骤,其实说白了就是把我刚才讲的四步骤再细化一下,比如再注热水搅拌和击打的时候怎么运用手腕力气,不然容易溅到碗外面,溅自己一身,这样肯定不行,所以力道很有讲究,在打茶的过程怎么才能才能更好的让茶粉变成泡沫,这就好比做饭的火候一样,泡沫不能只打出来就行了,还要让它浮起来,并且不能轻易散开,宋徽宗把点茶的小细节描述的很清楚。

李清照擅长点茶拉花——活火分茶点茶这个游戏流行在皇帝和士大夫阶层,比如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个拉花高手,她在《满庭芳》写道:“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晓梦》写道:“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什么是“活火分茶”,就是点茶之后拉花!画上一只鸟或者山水画,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这时候肯定不是喝掉了,就好比今天的女孩子去咖啡馆喝拉花咖啡,肯定要拍照,古代人不能拍照,就换一个玩法,如喝酒行酒令一样,宋朝吃点茶要有茶令,赢了的人才可以喝茶,这是宋朝一个很流行的玩法。


文章TAG:为胜  斗茶  茶色  洁白  宋代  以茶色洁白为胜  宋代斗茶以什么为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