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的识别从纹饰、有云雷纹、卷草纹、蕉叶纹、云龙纹、万字锦等等的常见纹饰;从色彩有鸡油黄、甜白、影青、霁红、祭蓝等。如周颖派小江去宝丰隆劝说秦掌柜不要拆借银两给沈四海那一集,秦掌柜表示不能不帮,然后就把茶杯端起来,伙计直接高喊“送客”,小江只好无奈起身。
各种形状的茶杯该怎么称呼?
从器型论茶器,感官会告诉人器皿的一切信息。眼睛看到的纹饰、色彩、手里摸到的器型,这些特征也是人们对杯子认识的最大标签。摇铃杯(铃铛杯)很像一只铃铛,杯子立在那里,也像把钟倒过来的样子,也有仰钟杯这一名称。但是,手里捏个钟多不适合,想想画面也是太辣眼睛,所以多称呼为摇铃杯。 摇铃杯,杯口沿微展、腰腹微收、底足聚拢,亭亭而立,仪态优雅。
外壁呈S形,在手里拿捏、把握,手指自如收放。杯腹深是聚茶香的优势。是品茶最佳器型。标准的摇铃杯 杯身的S型线条柔美而不媚态,挺拔而不刚硬,经典形态的标准就是杯子的每个部位之间都有最恰当的比例,美得很有精神。△墨彩晚归舟图摇铃杯每一个经典的器型,都会出现保留着它的主要特征进行改变的样式,样式出现的越来越多就形成特征鲜明的同气连枝的同系族。
就像基因遗传一样,好的传承保留,坏的变异消失去。标准摇铃杯加大身高就是高铃铛杯。高铃铛杯是九头身的模特美人,高挑出众,长腿细腰,一眼就令人倾倒。△影青釉高铃铛杯马蹄杯清代流行的器型。倒着放就像马的蹄子。最主流的马蹄杯口沿敞开,斜削身腹,底足平整或内凹。△青花江崖海潮纹马蹄杯△高底足的马蹄杯图:天蓝釉马蹄杯△最传统的马蹄杯从底到口,一条直线。
刚挺又灵秀。图:雍正五彩花卉马蹄杯压手杯《陶说》:“此即撇也,坦口折腰,手把之,其口正压手,故名。”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永乐青花压手杯△青花缠枝纹压手杯鸡缸杯缸的外型,杯身以鸡为装饰主题,所以名字就是鸡缸杯。
鸡缸杯的问世传说种种,现在听来最有用的是成化元年鸡年与及“吉”同音所以鸡缸杯是明成化御用珍品。这个很应明年鸡年鸡杯市场的好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鸡心杯 按惯例,摇铃是像铃铛,马蹄是蹄型的,但是鸡心杯的外型并不像鸡心,之所以叫它鸡心杯是因为杯子底下藏了一粒鸡心。这款杯子口沿比地足要大将近10倍,小小的足抱起大大的杯身,要想避免头重脚轻,摇摇晃晃,底足就要有聚力的能量。
在杯子底下就凸出一粒鸡心一样的厚坯来增加重力。△永乐青花鸡心杯鸡心杯多好玩,都说为人处世多长点心眼会更好,有一颗心的鸡心杯却把心踩在脚底藏了起来。如果把底翻起来却不见鸡心,那就是藏到消失了。按传统鸡心杯的型再做改进,修坯的时候掌握好杯底厚度,不显痕迹杯子的重心任然聚在底部,就成功改进出了藏起鸡心的鸡心杯。
△新彩珍禽鸡心杯高足杯从新石器时代就有高足杯的出现,最早应该是解决席底而坐的生活习惯而存在的器皿。高足杯在元代最为盛行,据统计元代出土枢府瓷高足杯数量占总数的95%以上。元人喜饮好骑,高足杯的手柄就很方便移动饮用,所以高足杯又有马上杯的别称。高足杯作为茶器,从高足到杯身比例各有调整,拿起杯子很有茶不停、杯不歇的漫洒之趣。
△新彩青绿山水高足杯斗笠杯 这是一只有太多故事的杯子,形状就像侠客的斗笠帽子,光看一部水浒就看到江湖中无处不是斗笠盏。茶的江湖里也是,人均入手率最高的也是斗笠盏。尽管与摇铃杯、马蹄杯等比起来喝茶的使用体验明显没有优势。口广茶易凉,腹浅不聚香,身直拿不稳,但是杯身能装饰的面广颜值高,所以爱的人就多了。△碧色釉斗笠盏民国后出现的杯子大都没有特定的器型名称。
从前慢,一只杯子从问世到世人皆知,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能都接受了,并享受着这种杯子带来的生活方式。 而现代太多的杯子来不及有名字,就消失在快变丰富的生活方式里了,盛器而已。但是盛器,盛起的是人的生活。认真生活的人会记住它们。茶杯的识别从纹饰、有云雷纹、卷草纹、蕉叶纹、云龙纹、万字锦等等的常见纹饰;从色彩还有鸡油黄、甜白、影青、霁红、祭蓝等。
为什么古代的人一端茶杯就表示送客?
端茶送客,在最近大火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曾数次体现出来。如周颖派小江去宝丰隆劝说秦掌柜不要拆借银两给沈四海那一集,秦掌柜表示不能不帮,然后就把茶杯端起来,伙计直接高喊“送客”,小江只好无奈起身。还有杜明礼上门要钱,与沈四海话不投机,沈四海懒得再跟杜明礼说话,直接端茶,尽管杜明礼恨得牙根直痒,但最终还是无奈离去。
可见,“端茶送客”这一惯例,在古代官场或生意场上是比较盛行的,其表达的意思大致有三种,一是来客相见,仆役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没有再继续下去的必要,便端起茶杯暗示,仆役高喊“送客!”客人自觉告辞,这一种应该说比较通行,无碍来客颜面。二是主人对来客心生反感,想尽快结束这次访谈,但又不便直说,恐伤及面子,只好采用这种方式,这时候就得看来客心中有没有数了。
三是话不投机,就像沈四海对杜明礼那种,约等于下逐客令,暗含的意思是“你赶快滚吧”,只是没用嘴说出来。那么,为什么古人端茶就表示送客呢?《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在《茶汤遣客之俗》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可见,这种习俗自宋代就已经有了,具体来说,应是从宋朝的“点汤逐客”演化而来。
那么点汤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过去古人待客有一常礼,就是说客人来了先喝茶,饮完茶以后再喝汤,后来一步步演变,客人来了先喝茶,走的时候再喝汤,这个汤一般用甘香药材熬制而成。(上述文字在宋人朱或《萍洲可谈》中有记载,原文“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从上可以看出,"点汤"原为"客辞敬汤"的一个礼俗,到后来却被人引用作为"文明逐客"的手段。魏泰的《爱轩笔录》中提到过这样一个典故:宋时有一个叫胡枚的吏部官员,被调到陕西兴元去做知府,因家贫路远,无力赴任,说白了就是他不想去,那怎么办呢,于是便去求见枢密院长官陈升之,想通融一下,可谁知陈升之既不给通融,也不愿听他陈诉,立即点汤,前面讲了,汤是客人走时才喝的,那么陈升之这个意思再明确不过,汤都上来了,你该走了。
文章TAG:重器 茶杯 什么是国之重器 为什么叫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