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之时,带上你心仪的茶具,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铺上雅致的茶席,与友朋们把盏品茗,乃人生一大快事也。《十八学士图》左下角有一个都篮无独有偶,同样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十八学士图卷》(据传也是出自宋徽宗赵佶之手,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廖宝秀老师认为是伪托赵佶的明仿之作),其品茗雅集的场景与《文会图》布局如出一辙,其左下角也有一个都篮,盝顶,四方体,四围以黑漆木为骨架,外编竹为面。

都篮是什么,有什么用?

春暖花开之时,带上你心仪的茶具,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铺上雅致的茶席,与友朋们把盏品茗,乃人生一大快事也。然而,打包安放这诸多的茶具,则需要有个专门的容器,今人叫它茶具收纳箱,古人则赋予它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都篮。青花卧足杯都篮之名,始于唐朝,最早见于陆羽《茶经·四之器》:“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

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长二尺四寸。”都篮的功能是贮藏茶器的,唐代煎茶所用的茶器很多,最多可达24种,需要特制的容器进行打包。其次,都篮的材质以竹子为主,竹蔑编织而成,也有以木为框架,以竹编织而成。关于尺寸,《茶经》中有标准的规定,但具体到个体,应按照所持茶具的大小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四方锡茶叶罐到了宋代,都篮延续其名,功能亦不变。

宋诗中多有描述,如刘挚在《煎茶》中开篇就提到:“饭后开都篮,旋烹今岁茶。双龙碾圆饼,一枪磨新芽”。梅尧臣在《尝茶和公仪》也写道:“都篮携具向都堂,碾破云团北焙香。”晏殊《煮茶》诗曰:“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蒋堂《新井歌》(并序)中也有“而我时邀墨客去,松涧过挈都篮游。

净瓶汲引试香荈,雅具罗列无腥瓯”之句,可见宋代文人与都篮之关系。宋 《文会图》画面左下方形器就是都篮一些描绘文人雅集的宋画中也曾出现都篮的身影。最有代表性的是传宋徽宗赵佶所作的《文会图》(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作描绘了北宋文人围桌茶会的场景,画面下半部几个茶童正在为主人备茶,值得注意的是在茶桌左侧,坐于绣墩上喝茶的小童右前方有一件四方体形的箱子状器物,应该就是都篮。

都篮的门半开,隐约可见里面放置的茶盏。《十八学士图》左下角有一个都篮无独有偶,同样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十八学士图卷》(据传也是出自宋徽宗赵佶之手,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廖宝秀老师认为是伪托赵佶的明仿之作),其品茗雅集的场景与《文会图》布局如出一辙,其左下角也有一个都篮,盝顶,四方体,四围以黑漆木为骨架,外编竹为面。

半开着门,隐约可见上下两层均排列着茶具。《春宴图卷》童子们正在备茶,边上那个盝顶四方盒就是都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春宴图卷》构图与《十八学士图卷》类似,但细节稍有差异,其都篮的门是合上的,而且都篮外围四角皆有穿带的绳子便于提携。河北宣化下八里辽墓壁画“备茶图”中有碾茶、烧水的场景,画面中有五个人,两童子分别在碾茶和烧水,一中年男子正切切地关注汤瓶中的水煮沸了没有,在风炉的后面,有一高一低两个箱子,高者为盝顶五层四方套盒,低者则为都篮。

四方体状,竹木结构,与陆羽《茶经》中提到的描述基本相同。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的都篮宋代,随着文人阶层的蓬勃发展,器用方面也打上更多的文人印记。焚香、啜茗、饮酒、挂画、赏花、调琴是文人的日常生活,文人外出雅集,自然就喜欢随身携带这些雅物。由是,宋代都篮的范畴有所扩大,除了仅仅作为茶具收纳箱的含义外,还进一步泛化到集茶具、香具、酒具等为一体的包装箱概念。

《春游晚归图》 里也有都篮和燎炉组合而成的茶担在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品《春游晚归图》中,描绘了一年老的显宦重臣骑着马晚归的情形,画面中最后部分绘一僮仆肩荷一担子,担子两边分别为燎炉汤瓶和都篮。都篮以竹木为材料编织而成,呈长方体型,尺寸较大,可见容纳器物之多,因封装,我们没法看清里面的器物种类。不过,宋代沈括在《梦溪忘怀录》中记载了一个叫“游山具”的东西,他说游山具分两种类型,分别是一个担子的两个箱子。


文章TAG:品茗  孤盏  把盏  孤盏品茗什么意思  把盏品茗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