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习俗,祭拜祖宗神明为何要上香?

中国是“礼义之邦”,祭天地神明、祭祖宗先烈、祭古圣先贤三祭之礼渊源甚早,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情怀。 孔子说:“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祭祀祖先神明,使民有所信仰,有所敬畏,诚意正心,正是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重要方式。 《论语·泰伯》中记载,孔子赞扬大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史书说古圣大禹奉行节俭朴素,但对祭祀之事则恭敬尽心,不敢稍存怠慢。 《荀子·礼论》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祭祀活动,也成为中华民众展现礼仪、宣扬文化、继承传统、教化民众、敦睦乡邻、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并在周代形成定制,中华儿女代代相传,遂成习俗。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祭祀神明,要感觉祖先、神明就在身边一样,一定要怀有一颗恭敬虔诚之心。 “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我不参加祭祀,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传统中华文明把祭祀天地、神明、祖先看作是“礼”的表现。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 祭祀是慎终追远,文化传承;兵戎是保家卫国,抵御侵略,缺一不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国共两党急需团结,共祭黄帝陵,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战争史上一座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古人祭祀以香火作为人与天地、神明、祖先之间的通讯媒介。 神明居住天宫,高高在上,如何享用人间供品?根据“火性炎上”的道理,香火轻燃,香气袅袅上升,神明就能接收来自人间的信息。

香火也因此成为灵通三界,闻达十方,通真达灵的信物。 诗云:“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 祭祀上香习俗已有几千年,据文献记载,西周时已有上香礼仪。 《尚书》记载:“至沿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性馨”,认为好的德性,就如馨香一样,能感动神明。 儒家不仅把上香祭祀视为礼仪规范,更看作是“孝道文化”的延伸。

古人把传宗接代叫延续香火,把没有子孙叫断了香火。 海外华人到大庙或老庙谒祖进香,迎回珍贵的老庙香灰回去供奉。核心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象征着香火传承。 这说明香火不仅具有“与神明沟通”的作用,还具有“溯本和传承”的作用。 民间信仰中的神祇、鬼怪、祖先等三类主要超自然存在,均是用香来沟通。 因此,香火也是神明灵力的体现,庙宇、家庭的分香或分火仪式,实则是分神明的灵力,俗称分灵。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喝茶  点香  时必点  古人  喝茶为什么点香  古人喝茶时必点的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