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懂茶帝】云南是茶的发祥地,也是一个产茶大省,那为什么在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茶经》中没有记载呢?陆羽所著的这一本茶叶百科全书中,关于云南的产茶情况,饮茶习俗,以及普洱茶,为什么一点也没有提到,这就要追溯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了。
为什么古人给茶起了很多外号?
对茶历史感兴趣,偶尔翻翻茶书,茶从古至今并不是一直叫“茶”,还有许多名字和称号。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古时的文人墨客大多嗜茶如命,借茶抒情,借茶喻物。所以茶常常出现在诗词之中,这些雅士顺带着给茶起了很多别致的外号,当然都是些雅称,可不会给茶起“鸭屎香”这种莫名其妙的外号。
在唐朝之前,茶都叫做荼(读作tú或者shū),《诗经·邺风·谷风》中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是最早的记载,至于记载中的“荼”是不是指茶,说法不一,没有确切的证据。东汉的许慎倒是在《说文解字》中说道:“荼,苦茶也。”“荼”有多种意思,代指茶只是众多意思中的一种。随着茶叶的不断发展,在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荼”字被更多的用来作为茶的名字,使用频率太高,为了将“荼”的意思表达的更为精确,民间的文人便将“荼”减去了一横,变成了现在的茶,成为了“茶”的专属名字。
一、茗:茗这个名字据说是云南的“茶”方言,东汉时开始出现,流传到现在与茶共用,茗茶这个词由此而来,“茗”是茶的另一种雅称。不过理解上也有些误区,茗与名读音相同,也有出名的意思,一词两用。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二、不夜候:茶含有咖啡碱,这种物质可以提神醒脑,“不夜候”这个雅称便是根据此功效而起。
出现的时间无法考究,晋代的张华在《博物质》中记载:“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国时期胡峤在诗中云:“破睡须封不夜侯。”唐代白居易也有诗云:“破睡见茶功。”三、消毒臣:这个名字来源于一则故事,在唐朝的《中朝故事》中有记载,相传唐武宗时期,丞相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消除酒肉毒,命令下属用此茶烹煮茶汤,与肉食一同放入银盒内,静置一段时间后打开,发现肉食已经化为水,所以茶这便有了消毒臣的雅称。
可能是时间太长,肉已经腐烂了吧。唐代的曹邺在诗中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四、涤烦子:虽然茶不像酒那样麻醉自己,暂时的接触烦闷,但茶清爽通透,可以降低咱们的烦躁感,帮助思考和疏导。这一点从古至今一直受到文人雅客的赞颂,唐代的《唐国史补》中记载::“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的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明代的潘允哲有诗云:“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涤烦子”这个名字是根据饮茶的感受所起。五、清风使:《清异录》中记载,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人将茶称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此名应该是与茶的香气有关,清香扑鼻,沁人心脾。六、余甘氏:宋代李郛的《纬文琐语》中有记载:“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这个名字是根据茶的味道所起,明朝之前的古人使用的并不是现在的冲泡法,而是会将茶磨成茶末,冲泡服用,也可以说是食用,没错,茶是用来吃的,可能味道有些不一样,还会沾牙。
七、清友:宋代的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记载到:“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唐代的姚合饮茶后做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茶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挚友,要说雅士不喝茶,那才是真的怪事,茶品多了,便从各个方面给茶取一些雅名,味道、香气、感觉、滋味、情怀等等,古人的文章,诗词等作品,酒跟茶频繁大量的出现。
茶的雅名繁多,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就当解闷了,可别扯上文化啥的,咱可扛不住那股源远流长的内涵。文化来源于生活,坐在家门口晒着太阳,拿着大瓷杯喝口茶,这才惬意,扯那些文化,没意义。说了这么多,如果有帮助到大家的话,真诚的希望大家关注我:“承艺茶叶官方账号”,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在我的主页中观看。浏览器 搜“承艺*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持。
【欢迎关注懂茶帝】云南是茶的发祥地,也是一个产茶大省,那为什么在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茶经》中没有记载呢?陆羽所著的这一本茶叶百科全书中,关于云南的产茶情况,饮茶习俗,以及普洱茶,为什么一点也没有提到,这就要追溯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了。南诏国在陆羽生活的那个时代,也就是唐代,云南还是南诏国。
那时的南诏国与大唐像两个不懂事的兄弟,时而举杯结盟,时而干戈相向,合好又分,分了又合地折腾着。▲唐朝时期的中国版图南诏国本是大唐扶持起来的一个云南地方政权,是大唐的一个蕃属地,唐王朝本想借其牵制吐蕃。可是等到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王朝又害怕南诏有谋反之心,在王位继承上等一些事情进行干扰,企图控制南诏。天宝之战南诏不满意大唐的做法,再加上边臣的骄暴贪残等一系列矛盾,最终导致了南诏叛唐。
双方反目后,唐王朝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南诏。结果却是大唐军队损失惨重,大将李密被俘自杀,20万唐军亡于大理,这就是历史上的“天宝之战”。战后,唐王朝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南诏国自成一国。“天宝之战”导致了南诏国与大唐关系恶化,从公元752年到794年,南诏国与大唐断交四十二年互不来往。这时,呈现在陆羽面前的事实就是,云南已不在他的大唐之内,而成了“外国”。
安史之乱“天宝之战”使大唐国力耗尽,民怨四沸,朝廷内讧。可惜祸不单行,紧接着公元755年,大唐发生了“安史之乱”,使得老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大量往四川、湖北等地迁移,在这迁离的人流中便有陆羽。“安史之乱”爆发时陆羽27岁,为l了躲避祸乱,他离开长安顺着长江而下,一路上北折南转,考察收集了大唐各地的茶叶情况,花了近20年的时间写成传世巨著《茶经》。
在陆羽编著《茶经》的期间,正是南诏与大唐处于敌对状态的时候,南诏国的辖地大唐人不敢越一步。陆羽进不了南诏国,他也就看不到漫山产茶的景象,品尝不到银生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里的人将茶与椒、姜、桂放在一起烹煮。陆羽的《茶经》写完后又过了14年,南诏与大唐才解怨和好。但此时的陆羽已经66岁了,他已经没有精力去走遍云南的茶山,考察当时的茶叶情况。
《茶经》为何没有关于云南茶的记载?
很简单,陆羽生活的年代,云南不属于唐朝的国土。因此,陆羽就没到过云南,自然也就没有云南茶的记载。陆羽(733年——804年),其生活的年代,云南在南诏国的统治之下。开始,南诏国是唐朝的附庸国。由于小人挑拨,唐王朝分别于751年和754年两次进攻南诏国,均失败而告终,几乎全军覆没,史称“天宝战争”(有兴趣的可查阅具体详情)。
从此,南诏国脱离唐王朝,而投靠吐蕃国。据悉,陆羽在公元760年后开始游走四方,研究各地之茶,且在780年著书《茶经》。这一时间段,正是南诏国脱离唐王朝时期。且由于两国战争惨烈,互为仇敌,陆羽不可能出境,前往另一个国家调查研究茶文化。另外,《茶经》是写当时中国之茶,当时中国之外的土地,也不是陆羽的调查范围。
汉中人,说汉中茶,感谢您的关注.,全球的茶发源地自然在我国,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大汉的首府就是现在的陕西汉中,汉中历史悠久,绿茶的故乡。古巴蜀是中国茶叶的摇篮,汉中茶树种植距今己有3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
文章TAG:茶经 普洱茶 云南 记载 为什么茶经中没有记载云南茶 《茶经》里为什么没有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