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是宋代主流的茶艺,是将茶末置于盏中,调成糊状,然后用沸水注入加以冲点,同时手执茶筅(竹丝做成的调茶工具)适时搅拌,以制成茶汤。从宋代《大观茶论》的记载来看,点茶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灸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其中“候汤”与“击拂”最见工夫。候汤要掌握煎水的适度性,而击拂则是搅拌技法,讲求与冲点即点的功夫的适宜性。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工艺有着精辟的描述,他将冲点与搅拌视为一个整体,二者同时进行,对注汤的多少与搅拌力度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并将点茶过程分为起七个阶段即“七汤”。点茶法尤其注重“点茶”的过程中的视觉享受,发展到北宋末年,点茶成为了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升斗小民共同追求的一种感官愉悦。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茶戏、水丹青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的纹脉形成物象的茶艺,其特点是仅用抹茶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分茶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目前关于分茶的解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分茶是在大型容器里点茶之后再分盛到小碗里饮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分茶是指用沸水冲茶,使茶乳幻变成图形或字迹。北宋陶谷《茗录》中有关分茶的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古代没有洗发水,那么古人是怎样洗头的呢?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头洗澡。可见古人比我们想像中讲卫生多了。虽然古人不懂化学知识,但是他们找到的去除油脂的清洁剂效果也是妥妥的。古人洗发清洁剂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简单实惠。草木灰草木灰就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找到的一种碱性清洁剂,它是将稻草和秸秆焚烧后留下的灰末,其中含有碳酸钾的成分,将草木灰溶解于水后,过滤得到的溶液是碱性的。

做完水豆腐之后剩余的清澈微黄的液体是另一种碱性溶液,用坛子装起来,攒够了之后加热,也可用来洗头,还能起到止痒的作用。淘米水淘米水是十分容易获得的,且不仅限于大米,麸皮、糟糠、豆类之流都是可用之材,亦可发酵、煮沸后再行使用。先秦的《礼记》里就提到用淘黍米汤洗发。晋人注《左传》里的“遗之潘沐”这一句时,明确指出“潘,米汁,可以沐头”。

皂荚皂荚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皂角,这是一种豆科植物,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把那长长一串儿的皂荚果剥开,内表面有一层柔柔滑滑的黏液可以刮下来,这种黏液中含有大量皂苷类物质,在皂苷类物质微粒的化学结构中,一端具有亲脂性,另一端具有亲水性,可以将油脂溶解可以随流水冲走。被称作纯天然的洗发水。除了洗发,皂荚一个更常见的用途就是洗涤衣物,用皂荚洗过的衣服柔顺而不易褪色。

割席分坐的典故是什么?古人是如何表达绝交的?

割席分座一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曰:‘子非吾友也。’”文言文翻译过来就是(三国时)。魏国管宁与华歆同坐一张席子读书。外面锣鼓喧天,华歆跑出去看。回来后,管宁用刀把席子割开,不与华歆同坐,并说他不是自己的朋友。这个词用于描写朋友绝交。

也作“割席断交”、“割席绝交”。表示绝交的成语还有很多,如1割袍断义,2.恩断义绝:恩爱和情义完全断绝,形容感情破裂。3.一刀两断: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4.音问两绝: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5.水尽鹅飞:比喻恩情断绝,各走各的路。也比喻精光,一点儿也不剩。6.杜绝人事:杜绝:断绝;人事:人与人的交往。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分茶  古人  古代  古代分茶是什么意思  古人分茶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