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制作工序是分为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切揉、初烘、包揉、复烘、烘干9道工序。这里面主要的关键点就是做青了,这可是形成“铁观音”的茶色、香、味的主要关键点。一眼看去茶条索肥壮紧结,质重如铁,芙蓉沙绿明显,青蒂绿,红点明,其带有甜花香高,其味甜醇厚鲜爽,具有独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浓郁,有一句话叫做七泡有余香就是指的铁观音了。

观其汤色金黄,叶底肥厚柔软,艳亮均匀,叶缘红点,青心红镶边。由此可见品饮安溪铁观音是一种美的修养、美的享受 。怪不得多从参加国内外博览会都独占魁首,多次获奖,美誉流传。好了,以上这些是与大家探讨的关于“安溪铁观音茶”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到你,非常感谢你的阅读~更多的相关茶知识,请【关注】吴本山人头条号,每天分享茶知识,与茶友共同成长。

闽南话的最早发源地,是漳州还是泉州?闽南话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闽南语的最早发源地,从闽南政区的沿革看,应该是泉州晋江流域,特别是南安丰州一带。闽南语,作为闽方言的最大支派,几乎遍布整个东南沿海,从浙江一直到海南,无所不包,但追溯其本源,无非是以漳泉两地为代表的闽南地区。在闽南,公认的闽南语只有两个组成,那就是泉州话和漳州话,泉州话以泉州市区为代表,漳州话同样以漳州市区为代表,他们分别代表了历史上的泉州府和漳州府两种口音。

闽南在上古时期,属于蛮夷之地,从来没有因人烟辐辏而有所闻名,相反的,却是不毛之地。一旦一个地区被中原政权发现并实施有效统治时,这个地区的人口和区划也会随之跟上。闽南真正进入中原势力的视野,大概是三国时期的东吴,那时还是东汉建安年号,于是福建的新开辟便以建安为名,而闽南的第一次出现便是这个时期新设定的东安县,也就是南安县的前身,县治就在南安丰州。

也是从那时候起,闽南开始慢慢集聚人口,以丰州为中心,最南到达九龙江畔,是为龙溪县(梁代),就是现在的漳州市区和龙海,最北止于木兰溪,是为莆田县(陈代短暂存在),也就是今日的莆田市,中间还有个晋代短暂出现的同安县,这大概就是闽南的最早滥觞。有人,有政权,就意味着有语言,那时的闽南语还没有形成,至少和福州是一样的,至于说什么,没人会知道。

闽南真正能有规模,是在两晋时期,东安县摇身一变成了晋安县,一个以当朝名字为名的县必然不会太逊色,同时晋江这个江流的名字也产生了,显然闽南和晋的关系挺密切的。唐代张籍在永嘉县时,曾经这样感慨过,“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永嘉县就在温州,而永嘉之名来自西晋五胡乱华的那个年号,时称“永嘉之乱”,既然北人都越过雁荡山到达了闽越的前沿温州,那么很自然的也进入了福建,所以,闽南语的最早源头一定有晋语的成份,而晋语所分布的区域,从温州一直到闽南,这事实上是整个闽方言的基本构成。

至于闽南,其地界也就只有九龙江和晋江一带,也就是几个大江的中下游,但看起来已经包含了泉漳两个方言中心了,虽然确实有点偏差。比如,两晋的泉州中心在南安丰州,唐以后则转移至鲤城;同样的状况,早期的漳州中心在龙海古县,唐以后则转移至芗城,这是受政区中心变化而随之产生偏差的现实。真正闽南语的形成,并不在两晋南北朝,而是唐代。

特别是以陈政、陈元光带领的光州子弟兵在漳南的开拓,这些将士直接将光州的土话带入漳南,并使之在漳南和潮汕地区生根发芽,这算是比较地道的唐语了,姑且不管是不是唐人官话,但总是河南地方话吧。随着漳州的建立,以及其郡治的北移,这时漳南唐语开始与漳泉晋语发生碰撞,并在九龙江流域形成了最原始的漳州话。那么唐语和晋语本身差异到底有多大呢?或许不大,因为漳泉口音虽有差异,但沟通并无障碍;或许很大,因为闽南和闽东完全无法交流。

我个人认为差异并不大,因为漳南的闽南语和泉州话本身在语法和用词上并无明显差别,只是音韵差异而已。造成漳泉差异缩小的另一因素是王潮兄弟在唐末又带来一批固始人融入了泉州的地界,这使得漳泉两地都有晋唐两代的口音,只是泉州晋语占优,而漳州唐语更强势而已。于是我们也找到了规律,泉州以北晋语占大部分,漳州以南,唐音后来居上,因两种口音本身差异不大,所以闽南语从莆田一直到潮汕,呈现递变的关系,事实上他们就是同一种方言。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安溪县  古代  安溪  变迁  你所不知道的古代安溪县城变迁  安溪在古代是哪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