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坦汗雕塑,位于呼和浩特大召寺。摄影/zhang yongxin,来源/图虫创意不夸张地说,阿勒坦汗铆足了劲。为了互市言辞恳切,一会儿讲利益,一会儿谈感情,一会儿干脆带着礼物、信函前来扣边,还单方面宣布停止军事行动,甚至面对明廷杀害使者等做法,也按下性子保持克制。基本算是磨破了嘴皮,操碎了心。然而,种种缘由下,明世宗还是没能松口,早期阿勒坦汗的恳求基本落了空。

无奈之下,在和明廷撕破脸前,阿勒坦汗想起了另外的法子。“板升”算是他苦思的一大成果。关于“板升”的实际意涵,学界说法较多,比如“城”“中原式防务”,甚至还被视为“汉人百姓”的音译。不管怎么说,板升都离不开一个地方——丰州川。丰州川又名丰州滩,范围大概东起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山,西灏黄河,南自山西与内蒙古交界的沙岭儿,北至大青山,方圆约700里,此处地势相对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极其适合耕种。

嘉靖十一年(1532),实力强劲的阿勒坦汗便率部进驻此地。一次偶然的机会,俺答及其夫人在丰州川偶然见到汉人筑城、农耕治窑,心下大喜——不能互市,还不能把擅长耕种劳作的大明百姓请进来,不能咱们自己搞搞耕作吗?次年,俺答便向明朝请求通贡使臣,请求支援一些农具、种子,还专门给军队下了明令,老老实实杜绝抢掠,自己想办法种田种地,发展经济。

事实上,不用阿勒坦汗请,多的是大明百姓想要进来。早在十六世纪初,明朝的边政便已衰坏。沿边军民终年辛苦劳作生产,却受到边疆酷吏层层的剥削,以至于“虽有屯田,而子粒不得入其口;虽有月粮,而升斗不得入其家”,很快,哭声遍于城市,日子过不下去了。没了活路,逃亡、流散甚至起义,就成了百姓的选择。去哪里呢?“北走俺答诸部”。

丰州川,成了大伙儿的落脚地。据《土默川史料》,当时前来丰州川的汉人大致有四种来头,要么战争被掳,要么是逃亡而来,或者自愿招徕、躲避灾荒而至。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待前来投奔的汉人,阿勒坦汗把待遇给得足足的。据记载,但凡进入此地的汉人,一般都能获得平民的身份和牛羊等财物。本就仰慕汉族文化的阿勒坦汗更是实行了“考试”制度,从而对其间的能人加以重用,比如叛逃出塞的明边兵李天章、高怀智,百户张彦文等,就被委以了军事重用。

这些“慕名而来”的明朝子民,大部分都是农民或手工业者,随同他们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建筑、医学知识等,如同甘霖,遍洒在这方水土上。不久后,千倾良田葱葱翠翠,蒙古牧民也学起了耕种、饲养技术,原本岌岌可危的经济焕然一新。由于“草地自在好过”,来此的明人愈来愈多,到公元1570年时,丰州川聚集了五万多汉人,成了当地开发生产的主力军。

 8/9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富贵病  牧民  边疆  反抗  体现  边疆牧民为什么富贵病  真是为了体现反抗精神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