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的原因也简单,待遇不要太好。早在决定和“北元”并存的那一刻,朱元璋对待蒙古的政策,就从“驱逐”变成了“怀柔”。不仅开过金口:“元运既终,天命归我中华,凡其遗民,皆吾赤子”,更是说到做到。比如克服大都时,对待在元朝翰林院等部门任职没能跟着惠宗北迁的蒙古人,大明多就地接收,甚至还有一些知识分子被安置在鸿胪寺、行人司等部门,还真是“不分等类,验才委用”,此外,还有大量蒙古士兵进入明朝军队,成为中下级军官,主动降附明朝的蒙古人很大一部分也被编入军伍。
影视剧中孙太后释放瓦剌俘虏。来源/电视剧《大明风华》截图 这些“投诚”者不但不会受到苛待,甚至一路青云直上。比如吴允诚,原名把都帖木儿的他,在永乐三年带着同党伦都儿灰及妻儿部众一同前来归顺。明成祖乐见其成,给二人分授右军都督佥事、后军都督佥事不说,还一人赐了个汉名,此外,牲畜、田地、房产多得数不过来。
就连招募他们归降的宋晟都被记了一功,被封为西宁侯。庙堂之上如此,江湖之畔也大差不差。甚至是带着任务前来的使者,也会因“厚往薄来”的原则被各种礼待,大把赏赐不提,一旦入塞,沿途还有明朝接待使者一路陪伴,吃穿用度根本不用操心,以至于一段时间内,出使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光待遇好不行,毕竟对牧民而言,要放弃自己的小日子,远离从小长大的草原,并不是易事。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很多时候,部分蒙民在蒙古的日子,的确过不下去。有人曾梳理过蒙民来明的几大缘由。其一,便是家里实在揭不开锅。傍水而居,游牧而生,听着是自由洒脱,可事实上,这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悉数托付给上天。游牧经济原本脆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比如一场暴雪,不消多时就能把牧民们的日子冻成冰碴子。英宗时期,杜忠就曾在奏折里如实汇报过——“即今迤北虏人,多以饥窘来归”。
嘉靖年间主持大同马市的官员也曾提起蒙古存在的大量贫苦牧民,“贫者唯有牛羊”。明英宗。来源/电视剧《大明风华》截图雪上加霜的是,蒙古内部也不太平。最开始闹分家,硬生生地分成“鞑靼”“瓦剌”两部分后也没消停。光是公元1446、1447年,瓦剌就曾多次袭击兀良哈三卫,一场场仗打得下来,牧民战火燎原、无处安身。
还有一部分是忍受不了苛政,比如曾经在正统、景泰年间参与北边防务的叶盛所提到的“野达子”,据考证就是受不了酷虐统治,偷拐了马匹,“前来沿边一带苟全喘息者,十百为群,各带骑马家小,东西往来”。甭管哪一类,明廷都展示了最大的诚意。朱元璋曾向元廷北迁后苛政压身的蒙古牧民公开表态:“其边塞鞑靼百姓,因元丧乱,征徭繁重,供亿劳苦,朕甚悯焉。
文章TAG:富贵病 牧民 边疆 反抗 体现 边疆牧民为什么富贵病 真是为了体现反抗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