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隐是哪个朝代的

明朝的
明朝诗人,梓王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著名诗人之一

陈隐是哪个朝代的

2,陈沆是什么朝代的是宋朝吗

不。是清代状元。陈沆(hàng)(1785~1826)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陈沆是清朝的。陈沆1785年在今湖北浠水县出生,于嘉庆十八年中举,二十四年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任广东省大主考,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扩展资料:陈沆天资颖异,八岁能文,出语惊其长老。嘉庆十八年,举于乡。二十四年,以第一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充广东乡试正考官。三年,充会试同考官,转四川道监察御史。道光六年卒。陈沆为人好贤重友,与董桂敷、姚学塽、贺长龄、陶澍、龚自珍诸人相善,而与魏源情谊尤笃。陈沆在历史上较为知名,主要缘于科举状元之身份,其诗赋也受时人推重,以诗文雄海内,卓然为一代大宗,有《简学斋诗存》《简学斋诗删》《简学斋馆课试律》《简学斋馆课赋》等传世。在后世也得到较多关注,相较而言,陈沆的学术成就则不甚突出,由于享年不永,其学术著述不多,后世所传惟有《近思录补注》十四卷。又有《诗比兴笺》四卷,原题陈沆撰,但经过李瑚先生等学者的考证,基本可以确定是魏源的著作,在陈沆身后魏源将之移赠于其名下,以期给亡友增加一项名山事业。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陈沆
<1>陈沆(?~?),高密(一说庐州),开平二年(908年)榜眼。陈沆在赴开封参加进士科考时,齐已曾经写诗相赠,在其《贻庐岳陈沆秀才》中有“为儒老双鬓,勤苦竟为何。四海方磨剑,空山自读书。”诗句,从而知道唐朝末年,陈沆居住在庐山,当时只是个秀才,而且已年龄不小了。后梁大将李思安攻晋(今山西)潞州,久战不下。三月,梁太祖亲自发兵至泽州以督战,后来考虑关中空虚,又退至晋州屯兵。四月,晋王李存勖亲自率兵救潞州。五月,大败梁兵于上党。梁兵大溃,一路抛弃物资,粮食、器械堆积如山。本年,后梁仍举行进士考试,崔邈、陈沆、郑希闵、郑雍、廖澄、刘斥、韦洵美等登第。中书舍人封舜卿知贡举。陈沆登进士第后,曾官至魏博节度,辟为判官。不久返回庐山隐居,成为黄损、熊皦、虚中等人所尊崇的老师。<2>陈沆(1679—1761)字存庵,清代石屏(今属云南)人,雍正甲辰科进士。<3>陈沆(1785~1825) 近代诗人。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浠水)人。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
陈沆 - 清代状元陈沆(1785~1825),湖北蕲水人,近代诗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状元,陈沆今传《简学斋诗存》4卷、《简学斋诗删》4卷,共收诗360余首。陈沆(hàng)(1785~1826)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陈沆像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乾隆五十年(1785)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读经书,屡试不得志,后抑郁而死。祖父陈士珂,举于乡,终生未仕,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其父陈光诏,字金门,清乾隆己亥(1779)举人,官授知县。他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极好。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

陈沆是什么朝代的是宋朝吗

3,陈陶是什么朝代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公元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诗曰: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  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  鸠鸣高崖裂,熊斗深树倒。  绝壑无坤维,重林失苍昊。  跻攀寡俦侣,扶接念舆皂。  俯仰栗嵌空,无因掇灵草。  梯穷闻戍鼓,魂续赖丘祷。  敞豁天地归,萦纡村落好。  悠悠思蒋径,扰扰愧商皓。  驰想永嘉侯,应伤此怀抱。  “横阳”,在福鼎市北向,即今浙江省苍南、平阳两县及泰顺的部分地。周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从江南道温州安固县(县境包括今浙江平阳、苍南、瑞安、文成、泰顺)析出复置,以其地有阳屿即横屿故名。  “铜山”,即今福鼎市。宋以后写作“桐山”。《福宁府志》卷四上《地理志·山川·福鼎县》:“桐山,即今县治,平坡宽旷。旧多桐,故名。左右两溪夹岸,亦名桐川。”然而,据陈陶这首诗,所谓“桐山”,系“铜山”之音诈;名“铜山”,因该地石色如“铜”,或色如铜的石梁横亘在沟壑上,而不是“旧多桐”;唐人所说的“铜山”,也不是单指今福鼎“县城所在地”,而是诗人翻山越岭,遵海而南,过了“横阳”,从而进入有“铜梁”的那片山区的地名,即相当于今福鼎全境。铜是淡紫红色或红色,今福鼎市和霞浦县大部在唐时又合称为“赤岸乡”(详见拙作《空海是在霞浦赤岸村入唐吗?》,载1999年9月15日《闽东日报》)。由此可见,“赤岸”一名的由来,与福鼎这地方的石色有关。  我们知道,在唐代,从今福州前往京城长安的行走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直线,即由福州出发,经南平、崇安,越武夷山,进入江西,顺江而下入彭蠡湖,出湖口入浔阳江;逆水上溯至汉口,再沿汉水直上,由商州越秦岭抵长安。一条是曲线,即由福州出发,经南平、浦城,越过仙霞岭,进入浙江的江山,一路直下杭州;经江南河,北上渡长江,由山阳渎转淮河、汴河,经开封、洛阳,到达长安。如今,有了陈陶《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作证,我们可以大胆地宣布:从福州前往唐都长安,其实还有“第三条”的行走路线,即经连江、宁德、福安白马港(晚唐称黄崎港)、霞浦杨家溪、福鼎分水关一带,而通浙江平阳、温州、乐清,此后便是当时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著名的“唐诗之路”了。
楼主您好!南陈与北周并不是朝代,而是南北朝的一部分,南北朝是这样的: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而我的理解是:南北朝的南朝是:宋、梁、陈,它们的首都都在金陵,也就是南京,而北朝的魏国,分为东魏和西魏(原因是因为高欢统治了北魏的右半部分,也就是东部),然后是东魏,高欢死后,他儿子高洋篡位,改为北齐,过了几年,西魏的宇文氏也篡了位,改为了北周,后来北周灭掉了北齐。在南北朝之前,是东晋,东晋之前,是五胡十六国,再前面是西晋,再往前是三国时期,然后是东汉,又是新朝,于公元9年王莽篡位建立,紧接着是西汉,回到了公元前时期,我也就不说“然后、紧接着”什么的词了,由于夏朝还是传说,我也不说了我对夏朝的看法了,西汉往前是秦朝、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注意,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不科学的,其实这是2个时间,东周开始时和春秋开始时为同年。东周前面是西周和商朝。
晚唐著名诗人。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
晚唐著名诗人陈陶
任何朝代只要姓陈的人想给子女取名陈陶,无数个陈陶都会出现的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公元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诗曰: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 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 鸠鸣高崖裂,熊斗深树倒。 绝壑无坤维,重林失苍昊。 跻攀寡俦侣,扶接念舆皂。 俯仰栗嵌空,无因掇灵草。 梯穷闻戍鼓,魂续赖丘祷。 敞豁天地归,萦纡村落好。 悠悠思蒋径,扰扰愧商皓。 驰想永嘉侯,应伤此怀抱。

陈陶是什么朝代


文章TAG:陈是  是什么  什么  朝代  陈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