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日,造桃符着户,名曰仙木,百鬼所畏”。所以,在周朝,当时人们把“桃符”悬挂于大门两旁,主要用于驱鬼避邪。直到宋朝,春联仍称桃符,有王安石的《元日》诗为证。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也有人说孟昶的儿子孟喆)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不过,据流失国外的敦煌佚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在近代被西方强盗斯坦因盗走)该佚书记录有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其中“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一联,是十二副春联中的第一副。其撰联人为唐代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比起后蜀主孟昶的题联要早240年,如此看来,刘丘子的题联理所当然应为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朝时,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做“春贴纸”,后来称为“春联”。古人认为红色预示着吉祥,有驱鬼辟邪之功用,所以制造桃符的桃木是红色的。后来春联也大都沿用大红纸书写。(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庙宇里的春联、楹联一般都是用黄纸)这一汉民族习俗起于宋朝,并在明朝时开始盛行,到了清朝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贴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群臣撰写。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族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私访,看到大街上家家户户张贴着各式各样的春联,心中不免大喜。可当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前时,猛然发现门上没有贴春联,心生纳闷。

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家是屠户兼阉猪的,因为自己是文盲,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一时兴起,于是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一副春联赏给了这户人家。得到皇上赏赐的春联,这家人不胜感激,如若至宝,把它悬挂在正屋中堂两旁。私下感觉这个故事有点好笑,因为据我所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有他的儿子成祖朱棣都是文盲,大字识不了几个,怎么会写出如此潇洒、神采飞扬的春联呢?为了不打扰大家的雅兴,权当作一个有趣的笑话以资乐趣吧。

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才使得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蔚然成风。咱们中国封建社会从官府到民间,最注重的莫过于孝道。如果家里有老人“老了”(意为去世),晚辈们需要守孝三年,服孝期间,一般从当年起三年内不贴红春联。可用白、绿、黄三种颜色的纸贴春联,即第一年要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服孝期满,方可恢复用红纸贴春联。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铁观音  安溪  朝代  起源于  起源  安溪铁观音起源  铁观音起源于哪个朝代  
下一篇